中药煎煮法是将一种或数种中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的一种操作方法,煎出的汤剂多用于内服或外治疗法。
一、煎煮用具
盖陶瓷砂锅 是传统佳的煎药容器,其传热性能缓和,受热均匀、保温性能好,煎煮出的药液能充分保证药物的性能。中药煎煮忌用铁锅。
二、煎煮用水及泡药
(一)煎煮用水
1.水质 煎煮中药一般用生活饮用冷水即可,药材一般不用水洗。
2.水量
**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3-5cm处,第二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2-3cm处。吸水性强、宜久煎的药物,水应多些;芳香易挥发、不宜久煎的药物,宜少放水,使药液浓缩。
每剂药常规煎煮2次,个别可煎3次。煎药加水应一次加足为宜,不能把药煎干再添水重煎。药物煎干、煎糊绝不能服用。
(二)泡药
药物在煎煮之前,应先用冷水把药材泡透。一般情况下,以花、叶、草类为主的药材需浸泡20-30分钟;以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材需浸泡60分钟。
三、煎药时间的控制:
一般情况下,药物**煎20-30分钟,第二煎10-15分钟。对特殊药物的煎煮有以下要求:
1.解表药(治疗感冒类的药)及芳香类药物,一般**煎10-15分钟,第二煎10分钟左右即可,避免久煎有效成分挥发,从而使药效降低。
2.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及补益药,**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3.有毒性的药物,应久煎60-90分钟,可减低毒性。
四、特殊煎煮法:
煎煮中药一般情况下药物都是同时入煎,但有些药物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另炖)、烊化(溶化)等特殊煎煮要求。
1.先煎:矿物、介类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宜打碎,先煎20~30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常用药有:石膏、龙骨、牡蛎、石决明等;一些药材久煎可降低其毒不良反应,应先煎30-40分钟再加其他药同煎,如乌头、附子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易挥发,需在其他药物煎好后再加入,煎煮4-5分钟即可。如:薄荷、香薷、砂仁、钩藤、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
3.包煎:某些粉末状、有黏性或绒毛类药物经煎煮后,其药汁混浊难咽,或对喉咙产生刺激,或易于粘锅,在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如:车前子、葶苈子、蒲黄、海金沙、滑石等。
4.另煎(另炖):某些贵重药材,为避免有效成分被药渣吸附,造成浪费,可单味煎煮,服时再兑入汤内。如:人参、鹿茸等。
5.烊化(溶化):胶质、粘性较大的药物,煎煮易粘附于锅底,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入药前宜单独加温溶化后,再置于其他煎煮好的药液中趁热搅拌,溶化后趁热服下。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
6.泡服:含有挥发油、用量少的药物,可用刚煮沸的开水浸泡30分钟,或用煮好的一部分药液趁热浸泡,取汁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肉桂等。
五、煎药的步骤:
1.核对医嘱,明确应用中药的用药途径。
2.打开药包,检查有无需要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特殊煎煮的中药,如有将其取出,按要求煎煮。
3.将无需要上述特殊处理的中药全部倒入药锅内,加入冷水,浸泡30分钟。如以果实、种子为主的药物,可浸泡1小时。冬天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4.根据药物性质及功能调节煎药时间和火力。煎煮过程中,应有专人看守,防止药液溢出,注意不要频繁掀盖搅拌。
5.煎好的**煎的药汁去渣倒出后,再放入凉水煎煮第二煎,**煎及第二煎药混合后装入药瓶中。分两次服用。